年轻人就业去哪儿?答案你绝对想不到!
202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已达1158万,2024年将进一步攀升至1179万。与前些年努力寻找互联网行业岗位不同,大学生在求职方向上出现了一些变化。
智联招聘发布《2023雇佣关系趋势报告——新动能驱动下的新职场》显示:
在投向工业自动化行业的跨行业求职者中,16至25岁的求职者比例在过去三年间从21%提升到31%,工作经验在3年以下的求职者占比从5.9%提升到25.2%。
新制造正在成为年轻人就业的新选择。
2023年上半年,东莞新增本科人才超一万,硕士以上学历9000人。珠三角新制造行业年轻化程度令人惊喜。以前具有一定学历和技术的青年人首选的职业岗位是互联网大厂,现在的青年人正在努力进入智能制造业的新大厂。
01. 制造业向智能化发展,人才缺口显现
中国制造业规模在2010年就已位居世界第一位,且相对其他国家的规模优势明显,良好的基础设施、细致的产业分工、完善的产业配套、高素质的劳动力等共同构成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优势。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智能制造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是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难得机遇。
中国制造业正加速向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方向发展,包括引入先进的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工业互联网的应用也在制造过程中变得更加普遍。中国制造业也致力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突破产业链关键“卡脖子”环节。
随着我国制造业逐步从中低端走向高端,人才缺口成为制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
据统计,中国有450万家制造业企业。这些制造业企业在未来10年或20年,至少有20%的企业要向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方向转型。
智能制造涉及到复杂的技术,包括自动化、工程机械、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物联网、项目管理等。每项技术都需要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人才来掌握并能够结合企业实际应用。因此需要的人才类别丰富且需求量大。
智能制造属于传统制造与信息技术的交叉领域,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行业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智能制造发展的重要瓶颈。
据数据分析预测,2020年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需求预测750万人,人才缺口预测300万人;到2025年,人才需求总量预测900万人,人才缺口预测450万人。
02. 青年人的求职偏好转变
伴随着数实融合、产业数字化升级,年轻人出现了选择智能制造、回归工厂一线的趋势。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表现出对制造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就业兴趣。
这一趋势反映在招聘会的参与度上,以及企业收到的毕业生简历数量的增加。
猎聘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报告》显示,智能制造成为2023届应届毕业生投递人数增长最快的行业。
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完成的《促进新职业青年发展研究报告》显示,青年从业者选择成为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的主要原因是该职业属于新兴行业,发展前景相对较好。
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进而能在岗位上实现自身价值也是从业者选择该职业的主要原因。
80%的从业者认为该职业正在兴起,发展快、前景较好;
66.67%的从业者认为该职业与自己专业对口;
40%的从业者是对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比较感兴趣;
仅有13.33%的从业者认为该职业未来发展空间大,个人发展有前途,晋升为速度快。
制造业企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高端人才稀缺,特别是掌握前沿技术的领军人才稀缺,供不应求,导致竞争激烈。企业必须竞相争夺有限的人才资源。
高端技能人才也较为稀缺,这类人才成长周期长,青年人从业意愿低且流动率高,能够耐住寂寞坚持下来成长为高端技能人才的青年劳动者不多。技术应用越前沿,领域越窄的传统制造业面临的技能短缺问题越严重。
先进制造业企业希望招聘到高端工程师和技术专家。随着制造业的自动化和数字化转型,工程师和技术专家的需求逐渐增加。
先进制造业企业也更加重视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他们最希望招聘到熟练的技术工人和操作员,这些劳动者能够熟练操作和维护生产设备,确保生产线的稳定运行。
03. 离开互联网大厂:主动还是被动
曾几何时,互联网大厂一直是青年人毕业的首选就业行业。
从2000年左右开始,中国的互联网行业经历快速增长,为大批青年人才提供了高水平薪酬和职业发展空间。一大批互联网巨头公司,以其灵活的工作文化、广阔的职业发展机会以及对年轻创新人才的重视而吸引着大批应届毕业生。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势开始出现变化。
一方面,随着互联网行业的成熟,增长速度有所放缓,行业竞争变得更为激烈。
另一方面,先进制造业、高科技行业以及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开始吸引年轻人的目光。
这些新兴行业不仅提供了新的职业挑战和技术创新的机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更稳定和可持续的职业道路。
尤其是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制造业等行业开始投入大量资源于自动化、数字化转型,这为青年人提供了一系列新兴的、技术驱动的职业角色。
因此,当今青年人在选择就业道路时,越来越多地考虑到个人兴趣、行业发展潜力以及长期职业规划。
互联网行业虽然仍有其吸引力,但其他行业的兴起为青年人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选择,从而逐渐改变了就业市场的整体格局。
相比互联网行业,制造业更加看重技术积累,因此技术型劳动者能够在制造业行业获得更长时期的稳定就业环境。
例如,互联网大厂长期被社会诟病的“35岁”现象,本质上是该行业的增长模式,主要依靠市场扩展而非技术积累,因此保持人力资源队伍年轻化是贴近市场、贴近目标消费者群体的必然选择,所以一部分超出一定年限的“老”员工(比如35岁以上的“老员工”)可能就面临被优化的可能。
尽管无论在哪类行业,都在面临快速的技术变革,如果不能跟上技术发展的趋势,可能都有被淘汰的风险。
但相比较而言,制造业更重视技术积累,人才的成长期更长,收获期也更长,表现为就业岗位更加稳定,这在当前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中更加符合劳动者的偏好。
04. 依然存在的问题,依然存在的隐忧
尽管制造业年轻化趋势令人欣喜,但也存在一些隐忧。
我国的教育体系与制造业企业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高校教师队伍缺乏实际工程经验,难以吸纳具有实际工程经验的人才进入教育体系。
学生在工业企业实习中,由于种种原因(如安全考虑和时间限制),也无法进行实际操作,仅能作为旁观者获取有限的实践体验。
这限制了学生对于工业生产实际过程的深入理解和技能的实际应用。这些都不利于青年人形成制造业工厂所需要的工程素养。
在经济压力和市场竞争的背景下,很多企业更倾向于招聘能够立即上手工作的人才,而不愿意在人才培养和长期发展上进行投资。
制造业大厂是否比互联网大厂更重视人才长期发展,更重视技术和经验的积累,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中也可能存在变数,对这一问题的肯定回答还需要更长的时间观察。
许多毕业生对就业市场和职业发展存在不切实际的期望,如期望尽快获得高层管理或技术岗位,而不愿从基层或车间工作开始积累经验。
这种现象揭示了当前毕业生职业规划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脱节。
当前一代独生子女在进入企业后也可能面临适应性问题,包括是否能适应企业的学习模式和经受住传统的师徒教育方式。此外,学生的主动性和尝试的积极性对于企业而言也至关重要。
最后,我想用一个故事作为结尾:
2017年秋,MIT的45位大二学生加入了“新工科教育转型”计划(New Engineering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简称NEET)。他们将要在整个本科阶段去制作完成一个系统综合性的跨学科动手实践项目。参与该计划的学生通过不同专业背景的结合以团队形式任选主题。
也就是说,从大二到大四,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将携手完成一系列模块化的项目并最终组成一个“大工程”,他们可以创造工程师所能创造的任何东西,包括机械、信息、分子、生物、计算机以及能量学的创新构造等等。
“MIT学生所瞄准的,应该是‘面向未来而非过往的产业技术’”,MIT工学院副院长以及NEET计划联合领导人Hosoi女士说到。
“学生将从中涉足那些在毕业后为产业所迫切需求的技术领域。NEET工程教育重塑计划,就是希望为学生在校内提供通过多人合作才能够完成的大型项目的理想环境。”
既然有企业人才缺口,青年人有就业偏好,剩下的就是教育系统需要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跨学科知识结构的人才上继续变革,以适应制造业向智能化发展的总体方向。中国的新制造业现在涌入了年轻人,这是令人欣喜的现实。他们也要像大洋彼岸的年轻人一样,学会面向未来。
抱歉,此产品系列中没有产品